14位专家权威解读!2025年经济工作十大动向引关注

2024-12-13 21:01:07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点击:15589次

中国经济时报报道组

备受瞩目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面总结2024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5年宏观形势的科学研判、重点任务的精准谋划、经济政策的系统部署,为各地方各部门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鼓舞了信心。

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重要信号,中国经济时报第一时间采访14位深谙各领域研究的知名专家进行深入解读分析。

图片来源/新华社

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

会议指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彦斌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2025年经济形势怎么看、怎么办给出了明确的新研判、新思路。

对于2025年经济形势怎么看,会议认为,既要看到经济运行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也要看到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特别是会议明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即在需求和供给的总格局之间,需求不足是突出症结和主要矛盾;在需求里面,相比国外需求,国内需求偏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国内需求里面,相比投资,居民消费偏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针对上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综合使用结构政策、增长政策和稳定政策三大宏观政策并着力实现“三策合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对于2025年宏观政策怎么办,会议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框架下强化系统思维,针对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及其主要矛盾,强调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大力提振消费,以更好地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当然,加大宏观政策力度并不只是简单地放松宏观政策,而是要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更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实现更好的宏观治理效果。

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要统筹协调好五大关系

会议要求,2025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授崔友平表示,在当前宏观经济治理难度加大、复杂性上升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用系统性思维和统筹方法,按照经济规律要求,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出台取向一致的宏观政策。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统筹协调好五大关系。

一是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有效市场要求减少管治,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有为政府在经济异常波动时尤为重要,这更需要政府的判断力和决断力,以有为政府促使有效市场发挥作用。

二是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条件。但市场经济常出现二者的不平衡,常态往往是“无效供给过多、有效需求不足”,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宏观经济调控要以供给与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为落脚点,以需求牵引供给、以供给创造需求,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

三是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培育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为此要下大力气培育造就一批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但与此同时,更新旧动能,对传统产业进行新技术改造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因此,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彼此促进、以新带旧。

四是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做优增量就是有效地增加新的资源合政策并提高其利用效率,盘活存量就是要重视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提高使用效率,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就是通过这样“双管齐下”的策略,确保经济活动能够更加高效地运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五是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在当前阶段,经济发展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缺一不可。没有质量的有效提升,就谈不上高质量发展。没有总量的做大,高质量发展就失去了物质和技术支撑。因此,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

“五个统筹”都要求有“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这一“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党中央统筹兼顾,求真务实果断打出政策“组合拳”,一定会为2025年经济工作带来信心、明确方向。

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

会议强调,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并要求“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主任孙学工表示,2025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我国自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再次实施财政货币“双扩张”的宏观政策。这一宏观政策取向既是着眼中长期发展的战略之举,也是应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问题与困难的务实之招。从中长期看,我国仍具备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条件,应当合理运用各类政策工具和改革释放增长潜力。我国超大市场规模的优势依然突出,产业体系完备抗冲击韧性强,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支撑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2025年是上承“十四五”规划、下启“十五五”规划的一年,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我国就有可能在“十四五”末至“十五五”初跨过高收入经济体门槛,初步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并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后形成一个稳定的增长中枢,改变经济持续下行的预期,这不仅可以为“十五五”时期经济发展定下良好基调,也将为实现2035年基本现代化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同时,2025年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复杂,美国和西方国家对我国遏制打压可能进一步升级,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加大宏观政策支持力度,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是应对百年变局和大国竞争的重要前提。从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情况看,经济基本面保持稳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因此有必要加大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改善整体宏观环境,畅通经济循环,打破经济下行螺旋。

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首先是力度加大,年度赤字、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都将扩大,提高财政支出增速,充分发挥财政支出扩需求的功能。同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通过总量和结构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持续降低融资成本,激发更多投资与消费,并促进价格水平合理回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费兆奇认为,会议提出要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特别是将货币政策基调从此前沿用10余年的“稳健”调整为“适度宽松”。结合当前实体经济存在的内需不足、价格下行等问题,央行确有必要实施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信贷需求减弱、定期存款快速上升、货币政策传导路径受阻等问题又约束央行难以像国际金融危机时那样搞“大水漫灌”式的货币宽松。

基于上述问题的考量,央行可能会在推进货币政策框架现代化转型的背景下,通过改革实现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一是以国债为切入点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国债具有典型的逆周期特征,可以大幅提升央行投放基础货币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效率。二是持续、稳步降低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的有效途径。三是央行逐步实现从“最后贷款人”职能向“最后做市商”职能转变。在非常时期,央行通过买卖相关资产或接受相关资产作为抵押的方式,对更广泛的金融市场甚至实体部门提供流动性支持。四是提升货币政策的预期管理职能,加强央行与公众的信息沟通,引导公众预期向货币政策目标靠拢,从而提升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五是通过结构性降息加大对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支持等。

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会议确定2025年要抓好九大重点任务,其中之一是,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王德忠说,提出“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是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重大举措,是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社会创新活力的根本途径。

推动改革举措落实落地,增强改革实效,要抓住改革蓝图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这个关键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央提出的重大改革部署,要增强敢为先、闯新路的改革胆气,不畏难、勇向前的攻坚精神,抓整体、促协同的系统观念,做到破立并举、先立后破。

增强改革实效,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尤其是要摸准堵点、难点、痛点问题,提高落实举措的精准性、针对性、实效性,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增强改革取向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促进各类资源高效流动、高效配置。同时,加大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力度,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提高整体效能。

大力提振消费

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丽芬指出,要想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激发消费潜能,关键是做好以下四点。

一是要抓住关键人群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居民收入是消费的基础,社会保障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要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二是要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改善收入预期。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解决民众消费的后顾之忧,增强消费意愿。

三是要抓住关键领域和环节提升消费层级。国际经验表明,一国从中高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阶段时,居民消费从商品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服务消费占比超过商品消费。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提高,服务消费成为居民消费的主要增量来源、拉动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增速超过整体消费增速。调研发现,人们也把旅游、文化娱乐消费等放在位列消费意向的前列。

四是要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促进文化、旅游、娱乐等休闲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冰雪经济、银发经济,丰富优质的服务消费供给,满足多元化、个性化、高品质的服务消费需求。

消费和投资构成国内需求,要强化系统思维,通过激发消费潜能促进投资,通过有效投资促进消费,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要注重发挥好政府投资的杠杆撬动效应,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审、教授陈小亮表示,会议将“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5年九项重要任务的首位,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扩大国内需求的信心和决心。要想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关键在于构建和完善有助于扩大消费与投资的长效机制。对消费而言,构建和完善居民消费长效机制,促使居民获得稳定收入从而“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从而“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从而“愿消费”,这样才能全面释放居民的消费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对投资而言,建立和完善投资长效机制,促使企业有充足投资空间从而“能投资”、提高投资效益从而“敢投资”、有稳定预期和信心从而“愿投资”,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企业的投资积极性。需要强调的是,除了依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稳定政策,还要加强稳定政策与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的配合,这样才能为消费和投资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加快构建消费与投资长效机制。

稳外贸、稳外资

会议指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原党委常务副书记兼副院长王晋斌表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稳外资、稳外贸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一环。首先,加强创新驱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以及提升经济的全球竞争力,稳住国际市场。其次,加强与经贸伙伴的磋商和区域合作,求同存异,寻求最大公约数,减少贸易摩擦风险。再次,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创造有利的国际经贸环境。最后,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持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打造“投资中国”品牌,有利于稳外资。通过政策+制度建设的“双轮驱动”形成有利于稳外资、稳外贸的发展模式。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创新发展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眭纪刚说,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我国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然而,我国还面临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生产力水平有待质变跃迁的困境和挑战。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重点部署。继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要求后,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当前,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紧密交织,已成为牵引新质生产力发展,撬动产业创新的强大引擎,其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新质生产力就是由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新形态。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以产业为载体,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作用。无论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发挥战略科技力量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重要作用,合理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新技术的新场景,健全创新创业生态体系,这是提升我国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彰显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决心

会议强调稳楼市,进一步强化了中央层面对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坚定决心。

建诚智库首席研究员何田表示,房地产相关政策更加全面,指向稳楼市。会议提及“稳住楼市股市”和“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延续了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以来的导向,强调“持续用力”,表明政策力度还将持续,只要市场不稳,政策还将持续出台。具体来看,以下四方面值得关注。一是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二是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在核心城市解除限购、进一步降低基准和存量房贷利率、增加房贷利息抵扣个税额度等方面,仍有充分的政策空间。预计2025年上半年,这些政策可能逐步落实。三是会议指出,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处置存量商品房工作。控增量、盘活处置存量,需要政府部门及金融机构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各地已在实施的地方发债收回存量闲置土地等工作,需要更大资金投入。政府需要通盘考虑资金筹集、后续建设或开发、保障房销售或租赁房持有等问题,切实改变绝大多数城市供给过剩问题,才能实现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目标。四是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有序搭建相关基础性制度。围绕“人、房、地、钱、税”等,着力建设好房子,在鼓励套内计价、加大赠送面积、推动现房销售等方面,仍有众多工作可以开展。

中国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认为,2025年中国楼市整体形势比2024年好。主要原因:一是中央已经定调“稳住楼市”。二是货币与财政政策都有调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流动性增加,“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则意味着可能加大财政的支出力度。202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总体上会呈现出继续止跌回暖、继续修复的趋势。一、二线城市止跌会率先完成,房价也会逐渐地进入筑底完成阶段。

北京住宅房地产商会会长黎乃超说,从2023年年底到现在,房地产利好政策不断出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稳楼市,意味着将进一步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预计接下来会出台一系列稳楼市、保增长的政策。政策工具箱里的工具还很多,化解房地产风险不是问题,房地产市场前景乐观。

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

会议提出,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贾若祥指出,这为下一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第一,做好“深入实施”大文章。当前,我国已经初步搭建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四梁八柱”,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体系,下一步要狠抓“深入实施”,充分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在“深入实施”中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第二,做好“因地制宜”大文章,支持各地走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化发展的路子,经济大省切实挑起高质量发展的大梁,其他地区切实担负起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第三,做好“融合互动”大文章,增强全国区域发展“一盘棋”意识,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突出陆海统筹、山海联动、资源融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

会议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周宏春表示,从本质上看,这体现了发展成果为民所享的宗旨。

一是就业被放在优先位置,不仅要求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还提出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二是提出落实好产业、就业等帮扶政策,目的是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而且使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能够得到保障。

三是提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核心是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科学素养,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创造条件。

四是提出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制定促进生育政策。这是从中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针对性政策措施。

五是提出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扩大普惠养老服务。养老是“银发产业”,是大有作为的领域。

六是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公共安全系统施治,这无疑释放了加强公共安全的积极信号。

总之,会议对民生改善的重点任务安排,既有宏观性、导向性的原则要求,也有可落地、有抓手的具体工作,有望对民生改善起到积极作用。

(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周子勋 吕红星 李海楠 郭锦辉 周雪松 童彤)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总 监 制丨王 辉 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 陈 波 王 彧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

本文内容转载自:中国经济时报,原标题《14位专家权威解读!2025年经济工作十大动向引关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证件查询|诚聘英才|关于我们|主管:中国中小微企业协会|主办:中国企业新闻宣传委员会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网络110报警服务|不良信息举报|中国互联网协会

中国企业新闻网 版权所有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删稿反馈邮箱:SERVICE@RUANWENDASHI.COM